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紅色資源思想教育思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本文作者:梁杰華 林天翔 單位:廣西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廣西工學院后勤管理處
“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建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凝結的思想資源、政治資源、文化資源、精神資源以及它們的物化形態。”[1]近年來,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在各高校開展得有聲有色,也涌現了一批學術成果。“紅色資源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教育價值,是一種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也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資源。”[2]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能夠延伸紅色資源的教育價值,也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視角,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一、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宏觀環境變化的客觀要求
當前,國內外的形勢正發生著深刻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宏觀環境也變得愈加復雜,愈加具有挑戰性。從政治形勢來看,國際政治形勢的全球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和平與發展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為我國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但也為西方主要資本國家采用技術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進行“和平演變”提供了方便。在西方國家“糖衣炮彈”的攻擊下,大學生非常容易喪失自我判斷,進而接受西方所謂的“自由”、“民主”、“人權”的觀點,放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從經濟形勢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滿足了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加劇了大學生之間的競爭。這種競爭需要加以引導,否則個人利益的自發性、離散性將會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產生抵消作用。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在大學生中有所抬頭的現象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從文化形勢來看,西方的社會價值取向、文化道德觀念、政治法律思想等意識形態通過各種途徑蜂擁而至,為高校校園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提供了思路,使高校校園呈現出多元文化的格局。文化的多元性,各種學術流派、思想文化、價值觀念在大學校園碰撞和交匯,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迷失道德理想,喪失應有的道德判斷力,淡忘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責任感。從科技形勢來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推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從現實環境拓展到虛擬環境,在豐富的網絡資源中,充斥著大量低俗、迷信、反動的內容,這些內容對大學生的思想觀點、價值理念和行為方式產生巨大沖擊。紅色資源天然具有育人功能,蘊含著厚重的先進文化,展現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謀求國家獨立、實現繁榮富強的奮斗歷程,折射出革命先輩堅定的革命信念、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舍己為人的高尚情操、艱苦奮斗的革命本色、克己奉公的優良作風。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加強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感染性,提高其實效性,從容應對復雜的社會宏觀環境。
(二)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應對高校校園環境挑戰的客觀要求
近年來,各高校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大了和諧校園環境建設的力度,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與此同時,部分高校的校園環境建設也出現了一些消極的情況。在物質環境方面,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各高校紛紛擴大了招生規模。部分高校的校園環境缺少統一規劃,硬件環境建設沒有跟上,硬件條件嚴重滯后。部分高校商業化、功利化傾向嚴重,把學校有限的資源用于營利,高校教育場館和教育基地被社會人員占用的現象常態化。這都致使高校的硬件設施難以滿足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需要。在精神環境方面,有些高校教師對教書育人敷衍了事,職業道德有所下降,他們片面追求報酬或科研項目的成果和論文的數量,不再花大力氣去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也不注意對學生的課后輔導,導致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高校師生關系漸行漸遠。部分大學生在市場經濟負效應的沖擊下,追求生活上物質的豐裕和高檔,功利主義的價值傾向愈加明顯。他們把大量寶貴的學習時間用于社會兼職或社團活動上,遲到、早退、曠課等不良現象相當嚴重;他們不再堅持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認真學習,而是臨近考試了才通宵惡補功課,或者在考試中投機取巧運用各種手段作弊。在制度環境方面,部分高校用簡單劃一的方法規范學生的行為。在制定制度時,高校沒有考慮到大學生的合法權益和個性發展,只是以管理者高高在上的姿態制定某些管理制度和規則,及其相應的處罰條例。在制度的實施過程中,部分高校制度執行缺位,“人情”、“潛規則”等人為因素干擾制度執行的情況較為普遍。學校的規章制度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導致學校規章制度的權威性喪失嚴重,并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影響和制約,不利于大學生優良思想道德品德形成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紅色資源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載體。此外,從紅色資源中可以總結出榜樣們的典型事跡,也可以提煉出凝聚在榜樣們身上的精神風貌,如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精神、羅盛教精神等。因而,紅色資源不僅成為榜樣教育重要的現實資源,而且成為榜樣教育的有效形式。以紅色資源為介體,通過榜樣教育,可以糾正高校校園不正之風,引領輿論導向,感化大學生的靈魂,震撼大學生的精神世界,最終促進良好校園風貌的形成。
二、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分析
(一)紅色資源承載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素材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塑造大學生情感態度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過程,它涵蓋了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心理、意識以及價值判斷等多方面的教育要求。”[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任務決定了其內容的豐富性,客觀規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廣度。紅色資源把近代中國屈辱與抗爭的歷史畫卷逼真地展現在后人面前,生動講述著黨的光輝歷史、革命前輩的崇高精神和英雄事跡。通過紅色資源的外顯形式,包括革命文物、文獻、圖片、音像、文學作品、遺址等,紅色資源詮釋著獨特的紅色精神:忠貞愛國、服務人民的革命情操;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崇高信念;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風貌;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優良傳統;嚴守紀律、忠誠團結的高尚品格;激揚奔放、樂觀豁達的情感等。紅色資源天然地具有無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本質特征,它既有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定內涵,又有與時俱進、價值永恒的普遍意義。“以紅色資源為載體,可以開發提煉出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行為規范教育等在內的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體系。”[4]#p#分頁標題#e#
(二)紅色資源承載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素材
與中小學生相比,大學生更渴望接觸、了解社會,興趣的多樣性和中心性非常明顯。紅色資源形象、直觀、活潑、生動,具有很強的時代感,緊貼大學生的需要、興趣和思想特點。利用文字、數字、符號、圖形、音像等各種信息形態的紅色資源,開展不同的教學形式,如領導形勢報告、專家專題講座、錄像教學、多媒體教學、課堂教學等。同時,信息形態的紅色資源也有利于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理論教育法、案例式教學、情景教學法、榜樣示范法、自我教育法、形象教育法等,可以避免直接的、生硬的“說教式”思想灌輸教育,吸引大學生的興趣,促使他們能動地對活動的對象和過程進行“支配和控制”,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此外,紅色資源在全國各地廣泛存在,形式多樣,為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以紅色資源為載體,高校可以建構紅色旅游、重走紅軍路、紅色資源下鄉“、紅色尋訪”等社會實踐活動。這些社會實踐活動寓教于“行”,以大學生的主動參與、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為特征,可以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使其主觀世界得到感性的再教育,提高其思想覺悟和認知能力,磨練其意志、促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紅色資源承載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素材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素材,就是以環境為載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寓于文化環境之中,滲透到高校的具體環境之中,以達到培養成員的價值觀,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規范他們行為的目的。”[5]紅色資源具有典型的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意蘊。借助校園建筑、雕塑、壁畫等各種藝術手段和造型、符號,紅色資源能通過具體的表現形式以及多樣化的表現手法巧妙地融于校園物質環境中。“通過一段碑文、一尊雕塑、一個造型、一幅圖案,向青年學生展示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歷史和感人事跡,無形中幫助青年學生塑造起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和道德準則、行為規范和意志品格,培養出真切的愛國熱情和頑強的進取精神。”[6]由此可見,紅色資源有機融入校園物質環境,可以豐富大學生的教育手段,潛移默化地將積極進取、勇于開拓、奮發向上的民族傳統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中,形成一個團結和諧的校園育人環境,給大學生以情感激勵和精神感召。紅色校園物質環境的建造和文化環境的營造,可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不著痕跡地提高其思想境界,實現高校物質文化建設與精神文化建設相互促進的良性局面。
(四)紅色資源承載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素材
紅色資源是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在紅色資源中的精神是不同層面紅色文化的具體體現。紅色資源是一種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蘊含著非常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文化內涵,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理想信念、思想作風以及精神風貌,它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優質資源和本源性的文化內核,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良好載體。紅色資源可以融入高校先進文化建設的全過程,經過校園影視、校園廣播、校刊系刊、校園網絡等現代大眾傳媒包裝后,以方便、有趣、快捷和有效的面目登場,迅速搶占歌壇、網絡、宿舍等陣地,成為高校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紅色文學、紅色小品、紅色歌曲等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精神產品,能夠滿足大學生文化生活需要,豐富大學生的文化生活,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思想認識方面形成影響,實現主流政治文化教育目的和效果。“紅色歌曲”大賽、紅色網站比賽、革命事跡網上報告會、紅色作品評比等校園文化活動,將給大學生豐盛的精神食糧,豐富大學生的課外活動,促進大學生形成與社會發展要求相一致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
三、紅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探尋
(一)以紅色資源為導向,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領導權
“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即教育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有目的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個體或者群體。”[7]紅色資源沉淀著厚重的歷史意蘊和深遠的價值文化,是引導大學生追尋積極正確的人生價值目標的思想源泉,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高校可以用紅色資源的核心文化作為導向,在黨性原則的指導下,堅持“紅色的旋律”,加強對大學生的價值領導力,掌握話語權,努力成為學校核心價值觀的領導者和捍衛者。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大學生思想狀況的動態管理和監控機制,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宏觀上積極介入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利用政治課堂、主題班會、廣播、報紙、實踐活動等形式,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紅色文化教育的宣傳,形成紅色文化教育的輿論氛圍。另一方面,高校可以積極調動黨團組織的工作積極性,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通過舉辦黨課團課、完善組織建設等特定環節,不斷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渠道,促使大學生在直接或間接的紅色資源的宣傳中領悟紅色資源所蘊含的豐富內涵,激發他們接受紅色教育的主動意識,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的整體提高。
(二)以紅色資源為引領,尊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即受教育者,是指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7]大學生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有著多樣性的個性需求。強迫或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容易引發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從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紅色資源是一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介體,是大學生同輩群體介紹和傳遞紅色文化的介質。同輩群體是大學生認識自我、了解社會的主要參考系,通過大學生同輩群體對紅色文化的介紹和傳遞,形成了小群體內部特有的價值取向和輿論氛圍,促使大學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從眾趨向,思想的提高也由自然狀態轉入自覺狀態,從而實現客體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高校通過已接受、理解并內化紅色資源思想和品質的人群,逐漸實現紅色資源內化人群的擴大,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此外,紅色資源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可以對紅色資源所蘊含的紅色文化進行分門別類、歸納整合,合理地制定多層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形成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題,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引導。在不同的層次上,以不同的方式滿足著各類大學生不同的動機和目的。例如大一新生側重適應教育,大二學生側重專業教育,大三、大四學生側重就業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側重感恩教育,心理障礙學生側重心理調適教育等。最后,尊重大學生紅色資源的自主選擇性,實施“按需教育”的方針,注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根據個人的需要進行自主選擇。#p#分頁標題#e#
(三)以紅色資源為載體,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介體
“思想政治教育介體,包括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原則、教育方法、教育載體、教育管理等。”[7]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面,針對大學生多層次、多方面興趣的要求,高校可以通過建立“紅色資源超市”解決。首先,應該使“超市”里“商品”品種齊全、井然有序。即歸納、提煉和綜合紅色資源的各種教育內涵,建立革命傳統教育、艱苦奮斗教育、意志錘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情懷教育、社交和諧教育、環境適應教育、自我保健教育等不同的內容主題,積極滿足現代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給予大學生在內容選擇上更大的自由度。同時,緊密結合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需要和當前社會熱點,創造性地提升紅色資源的文化意境,積極打造品牌欄目和精品文化,開辟寓教于樂的新途徑和新平臺,探索和構建“以紅色革命道路———紅色革命文化———紅色革命精神為主線”的紅色資源教育內容體系,努力形成富有特色的“紅色教育商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方面,高校可以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積極推動高校教育教學形式多樣化,力圖實現在校園、社會、網絡三個場域教育的無縫銜接。首先,要創新課堂教學方式,注重課堂教學環節紅色資源的深入滲透,運用現代傳媒手段,綜合利用語言、文字、聲音、圖畫和影像等信息進行課堂思想政治教學,增強紅色資源視聽效果和感染力,提升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形成一種和諧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氛圍。其次,運用紅色資源進行靈活、多樣的社會實踐教學。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紅色基地、調研紅色資源、開展紅色旅游、體驗紅軍生活、宣講紅色精神等,實現寓教于樂,潛移默化思想政治教育。最后,要著力構建紅色資源網絡學習平臺來推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設紅色資源網站,以網絡為平臺舉行“網上祭英烈”、“經典紅歌展播”、“紅色圖片展覽”、“紅色論壇”、“紅色留言”、“黨員在線”等活動,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并且形成網絡人際互動,在網絡人際互動過程中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與合目的性。
(四)以紅色資源為紐帶,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體
“思想政治教育環體,即教育環境,是指對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產生影響的一切外在條件的總和。”[7]紅色資源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文化,將紅色資源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學校的物質環境建設方面,高校在校園環境規劃和建設中可以有意識融入一些紅色資源,根據學校的實際特色布置一些臨時性或永久性的紅色景觀,讓大學生近距離地和紅色資源親密接觸,提高他們對紅色文化的感性認識;在學校的精神環境建設方面,高校可以把紅色資源與校園文化建設融合起來,構建紅色文化教育的陣地,讓大學生在生活中隨時感受紅色資源所蘊含的內在精神,以紅色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的蓬勃朝氣和昂揚斗志,抵御各種腐朽頹廢思想的影響。另外,高校還可以通過校園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廣泛宣傳紅色文化,通過開設紅色網站、播放革命影片、展示“紅色”圖片、開展紅歌比賽等多種形式,充分展示“紅色文化”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讓大學生的思想品質得到提升。同時,高校也可以利用紅色資源所蘊含的紅色文化,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活動。通過名家講座“、紅色”論壇、紅色資源知識競賽、紅色文化科研立項等學術活動,營造一個有利于大學生認同和學習紅色文化的校園氛圍;在制度環境建設方面,高校要以紅色精神為宏觀指導,不斷完善各項制度,提高管理部門和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并以紅色資源為紐帶,溝通管理人員、教師、學生、工勤人員彼此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