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基于耕作制度的農業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科學術語意義及農業術語“耕作制度”
1、科學術語的研究與規范具有積極的意義
科學術語就是指某一門學科中的各種專門語言,用來表示某一特有的概念與狀態。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專門的科學術語,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術語也在日益豐富與發展、規范。但存在著新術語層出不窮,術語混亂現象又很嚴重的情況,很多舊的術語存在著口語化、含糊話、解釋意義不同等很多缺陷,隨著科學的日益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科學術語表達的含義的單一化、專業化、體系化與準確化。因此,在現代漢語中研究科學術語問題具有重要的語言學意義與科學意義。首先,知識的規范需要科學術語的規范。隨著知識的高度發展,知識信息已經成為大海,其中涉及到的各種概念、物品、狀態難以數計,知識之間交叉重扎,科學術語之間極其容易混淆。這就對術語的規范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每一個術語的含義必須是單一含義、特指某一事物的,術語的內涵與外延界定必須是嚴格的,命名必須遵循一定的系統性與原則性。隨著科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對于科學術語的規范性要求會越來越高。其次,科技文化的傳承需要科學術語作為載體。科技術語是科學研究與科學技術文化傳承的橋梁和紐帶,沒有科技術語就沒有科技知識,這與“沒有術語就沒有知識”是同樣的道理。在科學知識教育中,科學術語承載著歷史上科學家們對于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并且一代一代傳遞下去,逐步豐富發展著學科的體系,我國古代科學發展成果豐碩,要理解古代科學技術精華,必須研究古代典籍中的科學術語。術語構成了知識體系最基本的單元,知識就是這些單元構成的結構體系。再次,是信息社會信息管理的需要。當前世界范圍內的以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工程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浪潮已經波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計算機技術的廣泛應用,更對人類社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要將計算機技術應用于語言文字的信息處理,首先就要求術語規范化。很顯然,如果術語混亂,計算機將無法進行工作。隨著學科知識體系與信息技術的日益結合,科學知識需要通過計算機軟件進行規范表達,這需要建立以計算機為載體的屬于數據庫,這就對術語的規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是適應知識國際化發展的需要。知識的國家化已經迎來了科學知識表達的國際化,世界需要接軌,科學術語必須在一定的語言文字基礎上進行國際統一。當前以英語為標準的科學術語體系已經匯集了世界科學知識研究的精華,而我們的漢語言發展需要建立自己的科學術語體系,這不僅有利于漢語言發展適應科學的需要,也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的科學術語表達非常缺乏科學規范化。古代的科學典籍中的科學術語在現代科學中存在著理解的誤區,很多科學研究著缺乏古漢語基礎,對史書典籍中的屬于做出了非本意的解釋;我國方言復雜,民族眾多,不同地方的語言對古代與現代科學術語的理解都存在著差別。可見,科學術語的混亂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科學研究與科技的推廣學習。
2、“耕作制度”是農業科學中重要的術語
耕作制度是農業科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術語,耕作制度簡稱耕作制,也可以叫做種植制度,或者栽培制度,是刊用耕地組織作物生產的一項農業技術措施制度。一種耕作制度,綜合反映了作物生產中用地的程度、內容和方式。種植制度是指一個地區或生產單位的作物組成、配置、熟制與種植方式的綜合。包括確定種什么作物,各種多少,種在哪里,即作物布局問題;作物在耕地上一年種一茬還是種幾茬?還是哪一個生長季節或那一年不種?即復種或休閑問題;種植作物時,采用什么樣的種植方式,即單作、間作、混作、套作或移栽;不同生長季節或不同年份作物的種制順序如何安排即輪作或連作問題。還包括對土地的使用情況,包括農田基本建設,土壤培肥與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土壤耕作以及農田保護等。耕作制度對于農業發展的意義是極其重要的。科學合理的耕作制度即對種植作物種類與結構,土地使用的效率,種植時間的安排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今天我們很多農民還是依靠傳統的耕作制度進行農業生產的。不同地區的耕作制度是不同的,優化耕作制度對于提高農業效益,增加收入與產出非常重要。一個合理科學的耕作制度需要結合地區生態、地理、等各種條件進行合理安排,按照古代與今天的科學發展思想,耕作制度還需要考慮到耕地的可持續開發,同時還需要考慮到市場的需求、農業技術的進步等因素。隨著市場的變化、科技的變化,傳統的耕作制度必須進行調整與改變,以適應經濟效益的需要。所以,耕作制度反映農作物生產的結構和水平,是一項較為系統綜合的技術一經濟措施,所涉及到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極為廣泛復雜。深入研究耕作制度,將充實豐富許多學科,對提高和發展農業科學有重要意意。耕作制度是現代科學制定的科學術語,在我國古代的農書典籍中沒有出現“耕作制度”這四個字,但是其中對于農作物生產時間、操作步驟的安排以及要求等當中,早已對耕作制度這樣的重要術語有著自己的表達,但是由于我國的農書典籍存世較少,章目不全,表述差錯、解釋不同等問題,其中部分耕作適度也無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為了深入理解我國古代農書中對耕作制度的研究,有必要厘清古代農書中具體的詞語表達方式,對于我們研究古代農業技術,弘揚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有關農業術語“耕作制度”的文章
經過資料的詳細檢索,在目前的我國古代農書及典籍中雖然對耕作制度有較為詳細的分析,但是沒有出現術語“耕作制度”一詞。在現代書籍與各種有關論文中,有很多對耕作制度進行研究的文章,其中都對耕作制度的含義作用進行了科學規范的分析,但是并不是從語言文字角度進行直接分析的。有一部分文章對我國的科學術語規范進行研究的文章,但是沒有對耕作制度一詞進行專門的分析。所以,可以說針對“耕作制度”一詞進行單獨分析研究的文章沒有查閱到。下面從幾個方面對查閱的文章進行簡單綜述。首先,對于術語的研究文章很多。我國很早就重視術語的規范化,早在戰國時期,荀子的《正名篇》中,就有六分之五的內容談到有關術語的間題。到了本世紀初,術語工作更向前發展,1932年,成立了南京國立編譯館,制定了嚴格的術語審訂程序,出版了《化學命名原則》一書。解放后,我國的術語工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制定了“統一學術名詞工作的初步方案。”1984年,成立了“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訂委員會”,1985年,又成立了“全國術語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這些組織在術語的擬制和規范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績。其次,對于耕作制度概念的研究分析。在很多的教材與文章中,很多人提到了“耕作制度”的含義。詞典中給它下的定義是:農作物栽培的方式及用地、養地農業技術體系的總稱,又稱農作制度。它以種植制度和作物布局為中心,包括土壤耕作、栽培、施肥、灌溉、水土保持、植保等農業技術措施的綜合運用。陳啟鋒在《論中國耕作制度》(1983年福建農學院學報)中,認為耕作制度是刊用耕地(及其所處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組織作物生產的一項農業技術措施制度。孫聲如在《試論我國古代耕作制度的形成和發展》中把我國古代的耕作制度分為拋荒制(公元前6000年以前)、輪荒制(公元前6000年一一西周)、連作制(東周一一秦)、輪作制(西漢一一南北朝)、二熟制和多熟制(隋唐一一清)。《齊民要術•種谷》:“凡谷田,綠豆、小豆底為上,麻、黍、胡麻次之,蕪著、大豆為下,谷田必須歲易。”所謂“歲易”,就是輪作換茬的總結。另外,我國古代《漢書•食貨志》引李悝的“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損亦如之。”《荀子•富國》中的“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晉書•傅玄列傳》中的“耕夫務多種,而耕?不熟,徒喪功力而無收……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齊民要術•種谷第三》中的“頃不比畝善。謂多惡不如少善也。”等等,都是對耕作制度的闡釋。對于《齊民要術》進行研究的文章很多,其中大部分是針對耕作制度的。如:游修齡《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古代的作物栽培》(《農業學報》1957年第7期);古世祿《“齊民要術”中記載的谷子品種不是86個》(《山西農業科學》1981年第10期);李家文《從“齊民要術”看古代蔬菜生產》(《大眾日報》1961年12月9日);匡明綱《“齊民要術”中的果樹遺傳育種》(《中國農史》1985年第1期);游修齡《從“齊民要術”看我國古代的肥料科學》(游修齡編著《農史研究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1999年7月);萬國鼎:《“齊民要術”所記農業技術及其在中國農業技術史上的地位》(《南京農學院學報》1956年第1期)。等等。
三、《齊民要術》關于農業術語“耕作制度”的確切表述
《齊民要術》的語言具有專業性、口語性和地域性的特點。書中蘊含著眾多的農業專門術語,賈思勰在自序中說:“鄙意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故丁寧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辭。覽者無或嗤焉。”經過分析,在《齊民要術》中沒有直接出現耕作制度一詞語,但是整個一本書都是圍繞著耕作制度的介紹來展開的。其中重點介紹了“畎畝法”、“區田法”、“代田法”、“輪作法”,這些耕作方法本身就是對耕作制度的描述,貫串著中國古代農耕制度中“精耕細作”精神。我們可以從《齊民要術》中看到很多對耕作制度的描述性語言。如:“(苗)其弱也欲孤,其長也欲相與俱,其熟也欲相與扶。”(《齊民要術•雜說》引自《呂氏春秋》)。反映了早在先秦時代,人們已經認識到分行栽培有利于作物的快速生長,因此有了橫成行、縱成列的分行種植技術。對于南方水田耕作技術,主要指耕、耙為主的整地技術,和以耘田為主的水田管理技術,在《齊民要術•卷二》中也有簡要的介紹,交待了耕播鋤?的要領(當時尚無“插秧”技術)。這是對我國古代旱地作業技術的描述,中國歷史上雖然有較為發達的水利事業,但卻長期滯后于農業的發展,加上自然方面的原因,使得干旱成為農業發展的最大不利因素。抗旱耕作技術是中國農業在數千年時間里得以持續發展的原因之一。《齊民要術》一書在談到耕作技術的時候,沒有開篇就直接介紹耕作技術,而是首先提到了耕、耙、耱等重要的農具,可見工具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意義。《齊民要術》歸納概括了我國黃河中下游的地理特點及氣候特征:處于內陸地區;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或夏季降雨量稀少,降雨時多為暴雨。鑒于這種獨特的氣候狀況,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對抗旱保墑(保墑即保持田地里的濕度)方面的問題做了詳盡的探討。從漢代開始,連年種植在華北的許多地區已是司空見慣,到了賈思勰生活的北魏時期,民間開始推廣實施輪作制,并且出現了多種形式的間作套種方式。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給我們提出了一套完整而又復雜的大田作物的輪作,即“作物輪栽”法。針對北方干旱少雨的情況,《齊民要術》中對怎樣打井澆地、積雪、冬灌等等問題,都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創見。特別是總結了耕、耙、耱、鋤、壓等一整套保墑防旱的技術。對于這些環節之間的巧妙配合及靈活操作、運用都做了系統的歸納。《齊民要術》中列舉了形式多樣的耕作方式,有深耕、淺耕、初耕、轉耕、縱耕、橫耕、順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并詳細說明了每一種耕作方式適用于哪些情況,如何具體操作等。在農作物的田間管理過程中,他強調農作物要多鋤深鋤,鋤小,鋤早,逐次調整中耕深度。此外,對于已經耕壞了的土地,作者也記述了補救和改良的措施。《齊民要術》在耕作技術上注重培養地力,提倡多糞肥田、綠肥輪作。它提倡“糞種”,施用有機農肥,直接為作物提供養分。為此還總結出施肥“三宜”經驗:時宜、土宜和物宜。《齊民要術》提及的有機肥料有苗糞、草糞、泥糞、人糞、畜糞、骨蛤灰糞、渣糞、黑豆糞、皮毛糞等,都是農民辛苦制作的有機農肥。書中認為,糞有生熟之分,有些肥料在未經發酵腐熟之前使用,不僅無益,反而有害。施用有機肥,確保地力不衰減,是中國生態農業的關鍵性措施。書中還記敘了種子單選、單收、單藏、單種種子田、單獨加以管理的方法。為了保證種子入土后能夠保持完好,并順利的發育成熟,長出健康的嫩芽,《齊民要術》中特意交待了播種前要做的準備工作。書中還介紹了水選、溲種、曬種等多種處理種子的方法,在育苗的步驟中提到了水稻的催芽技術。《齊民要術》中介紹了主要糧食及經濟作物在具體情況下的播種比例。如講到種小豆時,書中記載到:夏至后十天種小豆是最佳的時節,一畝用豆種八升。初伏終了下種稍差,一畝用一斗豆種。
四、結語
《齊民要術》對各種作物茬口作了比較研究,得出豆類作物是谷類作物良好前作的結論,從而為中國的合理輪作確立了豆谷輪作的格局;總結了合理輪作的經驗,認為“谷田必須發易”,“麻、欲得良田,不用故墟”,“稻、無所緣,唯歲易為良”,從而在理論上闡明了了合理輪作在消滅雜草、減輕害蟲危害、提高產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總結了綠肥輪作的經驗,認為“其美與熟糞蠶矢同”,“與糞良美無殊”,并且有“又省功力”的爭奪戰,稱綠肥輪作為“美田之法”。還總結了間作套作的經驗,認為,在桑間種植小豆綠豆,有“二豆良美,潤澤益桑”的功效。反之,認為在大豆地中“夾種麻子”有“扇地兩損,而收并薄”的弊端。從而為在間作套作中選擇合理的組合,晝利用植物種間的互利因素,避免其互相抑制的因素,奠定了理論和技術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