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基于育人價值的初中歷史教學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歷史教學中的法制教學
(一)歷史教學中的法制
1、把握歷史課堂——法制思想教育
在初中的歷史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法律常識的教育,而其中師生之間的活動也需要以完成歷史學科的教學基本任務為根本目標。抓住時機,在教學中適當的滲透法制教育。當然,教師在借助歷史課本知識的時候,對學生思想進行教育,能夠讓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得到體現,這也是歷史教學的目標。教師不能夠將歷史課程誤上為法制課程,失去了原本歷史教學應當擁有的趣味性,導致教學目標無法達成。在教育法制的程序上,也應該僅僅抓住有效的歷史教學這一線索,既要圍繞教學目標,節約課堂45分鐘有限的時間,也要學會潛移默化,讓學生的思想得以升華。
2、結合歷史內容——法制意識教育
歷史教育區別于其他教學的優勢在于歷史教學的內容的豐富性、廣泛性,古往今來人物的多姿多彩,在歷史教材中體現得栩栩如生。例如: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其在秦執政二十余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并使秦國長期凌駕于山東六國之上,但最后還是死于自己的法,他的“治世不一道,變國不法古”能讓學生了解一個國家法治的重要性;又如德國著名法學家耶林在其著作《羅馬法精神》一書中說:“羅馬帝國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羅馬帝國的滅亡而消失,宗教隨著人民思想覺悟的提高、科學的發展而縮小了影響,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為持久的征服。”盡管羅馬帝國最終滅亡,但其法治的精神,不但規范了社會生活,同時也成為近代西方法律的淵源。歷史教育區別于其他教學的優勢在于歷史教學具有濃厚的趣味性。這一個“趣”字,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帶領學生進入一個趣味的情境,來詮釋法制的理念。例如:唐太宗在位期間,體察民情、廣招賢才,知人善任、居安思危、民族政策開明,開創了唐朝的第一個治世,為后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說:“國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為準。”足以看出唐太宗不愧是一位開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來后,唐太宗以身作則,帶頭守法,維護法律的劃一和穩定。在貞觀時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由于太宗的苦心經營,貞觀年間法制情況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分析納諫與進諫的原因,從而分析出唐太宗如何是一代明君,從宏觀上來說,也看到了世界文明的進步。作為老師,也能夠抓住最好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充分的利用歷史課本里面的有效資源,讓學生探究法制的淵源。然后,了解古今中外的法律,進而知法、懂法、守法的文明學生。
3、聯系生活實際——法制觀念教育
在進行歷史教育的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行相關的法制教育,善于捕捉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關聯,成為考核教師基本功的又一方面。例如:在談到了清朝的時候,教師可以順帶從法理的方面引導學生,讓學生了解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歷史上,臺灣從三國的東吳與之交往,到元朝設澎湖巡檢司,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清初康熙帝收復臺灣設臺灣府,清末《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抗日戰爭結束后,臺灣回歸,解放戰爭后撤往臺灣……抗日戰爭勝利后,臺灣重歸中國的版圖,新中國鄧小平“一國兩制”政策的實施以至于臺灣問題得到了和平解決。
總之,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能夠讓學生了解法制、學習法制的教育機會很多,正如:工農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人民解放軍鐵的紀律最終打敗敵人。
(二)歷史教學中的法制素養與責任感
在中學的歷史教學的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對學生進行法制相關的基礎教育,對其法制素養的培養也是21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在歷史教學中,讓學生知法、懂法、守法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這里需要強調,初中學生正處于一個發育的關鍵時段,也是道德品質培育的關鍵時刻。國內外多數心理學者與教育學家通過研究證明,在整個中學教學過程中,初中生在內外交互的作用下,其品德逐漸的發展起來。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初步具有了道德倫理的特征,也具有較強的接受法律知識的能力,但是不夠穩定、成熟,其法律意識有較多的欠缺。所以,初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包括了歷史教育者在內的所有人士應共同承擔的責任,愿所有人士一起攜手,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作出努力。
二、歷史課程是承擔民主教育的主要學科之一
北師大石中英教授曾對民主做出如此分類:首先,“民主的知識”,其中包含了民主的意義和怎樣來實施民主的有關知識,能夠幫助一個人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其次“關于民主的知識”,主要包含了與民主制度有深入了解的歷史、政治、文化等等相關知識,而其存在的價值在于對民主制度的認同度;最后“為了民主的知識”,這可以看作為專業方面的知識,也可以看作為與決策對象相關的知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侵華日軍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國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區及郊區對中國平民和戰俘進行的長達6個星期的大規模屠殺、搶掠、強奸等戰爭罪行……法西斯勢力上臺,《聯合國憲章》的發表無不是民主法制與暴政的博弈。由此讓學生了解獨裁、暴政對國家和人民帶來的苦難,珍惜生活、反對戰爭、呼吁和平,從而樹立民主、法制意識。
三、歷史課程中民主教育得以實現的途徑
(一)密切關注和挖掘教材中民主與法制內容
教師的知識儲備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關鍵,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具有扎實而淵博的知識,才能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作為歷史教師,如何結合課本內容培養學生民主、法制的意識,首要的就是儲備足夠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中民主與法制內容密切關注和挖掘,例如:韓非子的法治;秦帝國的暴政;儒家的仁政;袁世凱的假共和、真帝制;蔣家王朝的民國假民主真內戰;新中國的民主法制的不斷完善,都需要教師在教學之前就進行詳細了解和挖掘,這樣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才能正確引導和培養學生的民主與法制意識。
(二)重視民主知識,轉變教學方法
對于老師來說,在以往的歷史知識教學中,教師往往局限于講授歷史事件的發生與發展、理解歷史教學中的概念、卻忽視了教學方法和學生人格教育,如何挖掘這些史實背后的育人價值,健全學生的人格,發揮學生潛質,成為當前教師必須具備的素質。在實際的歷史教學當中,應發揚民主教學,做到師生、生生的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并且給學生表達自我觀點的機會,在平等的討論、探索、分析、爭鳴中達到共識,歷史課堂創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積極鼓勵每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只有真正構建一個民主的課堂,才可能讓學生感知民主的含義。為此可以采取將知識情境交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當教師在備課時,不應當只是完成字面上的知識傳授,而是需要讓學生體會歷史知識背后隱藏的信息,應如何去理解民主與法制,并且充分考慮教材中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體會歷史事件中所蘊含的情境,老師在教學中能夠生動傳神的還原歷史,才能有效的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之中。例如漢朝的“文景之治”:在教學時可以結合當時著名的哲學家董仲舒來增強學生學習的感染力,在學生的大腦中形成一個新型組合,教師在學生融入情境時,如董仲舒對漢武帝的策問時曾提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又在《春秋繁露》中又加以詳盡論證,“仁者,愛人之名也。”足以體現當前仁君、賢丞,舉國和平的現象。另外,在課堂教育時,將民主、法制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的連接起來,抓住學生的心理,扣住心弦、吸引注意。例如,在學習新中國民主法制的時候,引導學生領會一些先目前我國政府推出的利于國家、利于人民的政策。新中國成立六十年來,我國的民主法治建設、民主法治制度建設和民主法治理論建設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和巨大的貢獻,眼前我們能感受到的,如免費的課本、義務教育中免學雜費、家電下鄉等政策以及其中包含的民主政策、法制觀念。學生自主的尋找,能夠便于其思路的拓寬,也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實現歷史的“民主化”教育
通過初中相關歷史教學的知識學習,學生已經將民主意識真正的融入到了自己的思想里,理解到民主意識是需要自身的努力來爭取的,不是施舍、不是賦予、更不是恩賜。在初中的歷史教學當中,需要的是學生的大膽、質疑,敢于做出創新,善于思考,不只是單純接受已有的觀點,或者是對其進行的簡單注釋。
四、在歷史課程中進行民主教育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民主”與“法制”的關系
在初中歷史新課改下的教材編寫中,學生很容易能從中西的古文明的對比中學習,例如:在中國兩千多年來的政治文明的發展中,皇權的不斷加強是主要的線索,而在西方公元前的古希臘羅馬卻已出現了民主、法律,而在中國明清之際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時候,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在西方吹起了號角。在這一點上,如果老師不能對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很容易讓學生在認識上出現一種偏見,誤將優越、完美加于民主制度之上。所以,教師在授課的時候,一定要從全局出發。歷史上的每一種制度的形成,都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雖然民主具備有充分的優越性,但是其弊端也層出不窮,有可能會導致形成很多人眼中的“暴政”。對于民主的理解,需要掌握好“度”,即不能過于盲目的信仰,也不可失去對其的信心,在分析、了解民主的優越性的同時,也需要理清它的局限性。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的學習當中,認識民主一定要從客觀出發,才能夠將民主意識了解透徹。
(二)對民主“質”的界定
民主一詞始于西方,受到了一定環境、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影響,隨著歷史不斷的變更,民主也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特征,如直接的、間接的、古典的等等。對于中國來說,民主不能看成簡單的拿來主義。在初中歷史的教學當中,應讓學生帶著批判的意識認識我國發展中的民主,再考慮我國的政治傳統、經濟傳統以及文化傳統,找到真正適合本土的民主模式。我國從民主主義革命到民主建設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歷史老師在講訴中國的民主進程的時候,需要區分民主革命前后的質變,在“質”上與西方有何不同,要讓學生從我國的國情上樹立出民主建設意識,而不是簡簡單單的對西方民主形式的復制。
(三)以史為鑒,發揮民主教育的批判功能
很多學生覺得歷史課上就是講故事,很少有學生能夠思考其真正的的現實意義。當教師傳達的知識不能有效的運用到學生已經學會的知識中去,也就沒有真正的歷史意義了。民主性教育對我國的現實意義非常大,在教學相關的內容講授中,需要考慮到現實情況,重視其批判功能。由于我國專制觀念的根深蒂固的關系,盡管當今民主制度正趨于日益健全,不可否認存在不少腐化的現象。這種社會想象使得初中學生這一正處于價值觀形成期間的學生容易產生負面影響,甚至會導致學生不能正確的看待民主這一問題,從而對中國的民主建設產生一種悲觀的情緒。在歷史課程教學當中,需要讓學生清楚的、深刻的認識到民主的內在,了解民主的全面發展過程,從而抵制社會上的這一種不良的風氣。
五、結語
總之,通過本文的簡要闡述,筆者認為在歷史教學當中,主要是強調對學生的民主與法制相關方面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到歷史不在是簡簡單單、枯枯燥燥,而是要學生真正的感受到歷史教學當中的韻味——民主、法制意識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