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銷售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狀況,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了解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銷售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污染狀況和血清群分布,為防治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參考依據。方法按照《水產品抽樣方法》(SC/T3016-2004)要求,隨機采集高明區農貿市場銷售的3類水產品共321份開展副溶血性弧菌分離鑒定,并對分離菌株開展血清學分群。結果321份銷售水產品中共分離出77株副溶血性弧菌,總體檢出率為23.99%。甲殼類檢出率為33.71%,貝類為23.68%,魚類為18.59%,三者檢出率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夏秋季的檢出率(37.50%)比冬春季(10.56%)高,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明顯的季節性變化;77株菌株共分出4個血清群(O1、O2、O3和O10),其中O2和O1為優勢血清群,另有一株未分型。結論高明區銷售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較嚴重,其在銷售水產品的分布呈現廣泛性、多樣性和多源性等特點。
關鍵詞:水產品;副溶血性弧菌;血清群;污染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并出臺相關法規進一步保障食品安全[1]。副溶血性弧菌廣泛分布于沿海的海水和水產品中,在我國沿海地區已占據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首位[2],其導致的食物中毒事件也時有報道[3-6]。佛山市高明區毗鄰西江畔,淡水魚、蝦等水產品資源豐富,且當地居民素有生食水產品的習慣,因此,因進食未經處理或處理不當水產品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的風險極高。通過對銷售水產品進行副溶血性弧菌分離和鑒定,旨在全面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該區銷售水產品中的污染狀況,以及早發現水產品潛在食品安全隱患,為水產品風險預警和干預,以及規范水產品銷售行業衛生管理提供數據支撐,同時助力佛山市順利通過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驗收。
1材料與方法
1.1材料
參考《國家食源性致病菌監測手冊》,同時根據高明區地理與人口的分布情況。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隨機采集高明區城區和各鎮街農貿市場銷售的3類水產品共計321份,其中甲殼類89份,貝類76份,魚類156份。樣品采集均由高明區疾控中心專業人員按照《水產品抽樣方法》(SC/T3016-2004)[7]中提供的操作程序和質控要求進行,并及時將檢樣送至實驗室。
1.2主要試劑與儀器
副溶血性弧菌分離鑒定所需的3%氯化鈉堿性胨水、3%氯化鈉胰蛋白胨大豆瓊脂、嗜鹽性試驗及其他手工生化試劑均購自北京陸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科馬嘉副溶血性弧菌顯色培養基(批號:P001388)購自廣州千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VITEK革蘭氏陰性菌鑒定卡(批號:2410728203)購自廣州千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溶血性弧菌11種O群分群血清(批號:699016)來源于日本生研所,所有培養基、生化試劑和血清均在有效期內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生化鑒定儀,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1.3檢驗方法
嚴格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副溶血性弧菌檢驗》(GB4789.7-2013)[8]中提供的標準檢驗操作程序和質控要求,開展樣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分離和鑒定。
1.4質量控制
實驗室定期接受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組織的實驗室能力對比驗證,并對檢驗所使用的培養基、試劑和儀器進行質控檢定,樣品在檢驗過程中使用標準菌株(來源:廣東省食品微生物安全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編號:ATCC17802)做陽性對照。
1.5數據處理和分析
采用Excel2007對數據進行錄入;采用SPSS21.0對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其中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置信水平α=0.05。
2結果
2.1銷售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總體情況
321份銷售水產品中77份檢出副溶血性弧菌,總體檢出率為23.99%。其中蝦陽性樣品比例40.82%(20/49),蟹陽性樣品比例25.00%(10/40),貝類陽性率23.68%(18/76),淡水魚陽性率17.50%(21/120),海魚陽性率22.22%(8/36)。3種類別水產品均不同程度檢出副溶血性弧菌,其中甲殼類、貝類和魚類檢出率分別為33.71%、23.68%和18.59%,以甲殼類檢出率最高。不同種類水產品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11,P<0.05),其中貝類與甲殼類、魚類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貝類/甲殼類=2.00,χ2貝類/魚類=0.82,P>0.05),但甲殼類與魚類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甲殼類/魚類=7.08,P<0.05);甲殼類分別采集了蝦49份和蟹40份,檢出率分別為40.82%和25.00%,兩者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6,P>0.05);魚類分別采集了淡水魚120份和海魚36份,檢出率分別為17.50%和22.22%,兩者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41,P>0.05)。
2.2銷售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季節性分析
(表1)以夏秋季和冬春季各半年,進行銷售水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比較。其中夏秋季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37.50%)比冬春季(10.56%)高,其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94,P<0.05)。
2.3不同地區銷售水產品副溶血性弧菌檢出情況
荷城街道中心城區共采集銷售水產品151份,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22.52%;周邊鄉鎮共采集銷售水產品170份,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為25.29%,2者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P>0.05)。
2.4血清群分析結果
77株副溶血性弧菌經血清凝集鑒定,結果共分出4個血清群,其構成分別為O2群41株(53.25%)、O1群18株(23.38%)、O10群12株(15.58%)和O3群5株(6.49%),另有一菌株未能分型(1.30%),原因為該菌株與11種O群分群血清均不起凝集反應。
3討論
水產食品因其營養價值高、易消化吸收而深受消費者喜愛,但無論在原材料或是在加工、運輸和銷售過程的各個環節中,水產品均有可能被副溶血性弧菌等食源性致病菌或寄生蟲污染[9-11],對消費者帶來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研究結果顯示,轄區內銷售水產品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較高,與同樣毗鄰西江的三水區[12]檢出率相近,各種水產品均不同程度檢出副溶血性弧菌,且無地區差異,提示副溶血性弧菌可能已成為西江地區水產品中常見的污染菌,其污染狀況不容樂觀。在各類水產品檢出率差異比較中,甲殼類檢出率高于魚類,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為寄主的生活習性、攝食方式等不同引起的。研究顯示淡水水產品(淡水魚、蝦和貝類)均不同程度檢出副溶血性弧菌,且淡水魚類與海魚類在檢出率差異上無統計學意義,結果反映了除海產品外,副溶血性弧菌也廣泛存在于淡水水產中,有別于以往報道的副溶血性弧菌難以在無鹽環境中生長繁殖[13]。推測原因:①可能與淡水、咸水水產品混合養殖,交叉污染有關;②可能存在銷售環節的交叉污染;③副溶血性弧菌在淡水或淡水水產品中可能存在某種自我保護或自我適應機制,可以生存繁殖,具體有待日后進一步研究分析。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在高明區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其中夏秋季檢出率比冬春季高,變化特點與趙宏群報道[14]的副溶血性弧菌發病流行規律高度一致。與此同時,淡水魚和蝦的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也呈現類似上述的季節性變化。因此,承擔食品風險管理的政府職能部門,應適時向公眾食品安全風險預警,提醒市民在食用水產品時要充分加熱煮熟煮透,逐步改變生食魚蝦的生活習慣。同時可將防治副溶血性弧菌等相關內容納入預防生食水產品引起的疾病的健康宣教策略。由于副溶血性弧菌為公認的食品致病菌,以往與其相關的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調查、結論和處置,均以是否檢出副溶血性弧菌作為“金依據”,但很少進行血清分型和同源性分析[15]。然而此研究表明,77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存在多個血清群別,且部分不同血清群的菌株來源于同一檔攤的不同水產品,充分提示副溶血性弧菌在水產品中呈多樣性和多源性分布。同時也有研究表明[16],水產品中檢測的菌株與食物中毒患者分離株的血清型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建議條件允許時應將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分型和同源性分析引入到與其相關的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調查與處置,為追溯傳染源和完善傳播鏈調查提供有力證據。
作者:莫嘉延 麥國通 區子陽 黃志權 曾云龍 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